属性:简介
来自Cheney
这是文本型类型的属性。
重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隶属重庆市。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北连石柱县,东北接利川市,东连黔江区,东南接酉阳县,南邻沿河县、务川县,西南连道真县,西连武隆区,西北接丰都县,总面积3903.79平方千米。2022年,彭水县常住人口52.38万人,户籍总人口69.93万人。截至2023年6月,彭水县辖3个街道、18个镇、18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汉葭街道北门街33号。西汉,置涪陵县。东汉,析涪陵县地置涪陵县、丹兴县(现黔江)。2020年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彭水县退出贫困县。是国家园林县城、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23年,彭水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5亿元、增长8.2%,增速跃居全重庆市区县第1位。 +
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东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连丰都县,西接垫江县,北靠万州区、梁平区,县人民政府驻忠州街道中博大道2号;国土调查面积2182.83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19个镇、6个乡,372个村(社区),截至2021年底,忠县户籍户数34.11万户,户籍人口96.23万人。忠县周为巴国地,秦属巴郡;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元鼎五年)置临江县,属巴郡。梁大同六年(540年)分巴郡置临江郡,领临江县。唐贞观八年(634),因巴曼子刎首留城,严颜、甘宁忠勇义怀忠信,改临州为忠州。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复名忠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忠州为直隶州。民国二年(1913年)4月废忠州为忠县,隶属东川道。1949年12月7日,忠县解放。1950年1月,建立中共忠县县委。1997年6月,忠县由四川省转为重庆直辖市管辖,万县市代管。1998年2月,设立重庆市万县移民开发区(后设置万州移民开发区)代管忠县等6县。2000年6月25日,撤销万州移民开发区,忠县由重庆市直接管理。忠县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获得过“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旅游目的地”、“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见义勇为城市”等荣誉称号。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2020年5月,入选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2021年4月23日,中央文明办印发文件,确认忠县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
梁平区位于重庆东北部,与四川省达州市接壤,面积1892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28个乡镇。2023年,户籍人口905477人,常住人口62.8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2.84%。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国家功率半导体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名列工信部“2023十大预制菜产业基地”之首,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名单,牵头建设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10个功能平台之一—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是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东邻万州区,西连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南靠忠县、垫江县,北接达州市达川区、开江县。梁平区有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癞子锣鼓、梁平竹帘、梁平抬儿调等五项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市级保护名录15项,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存有双桂堂、百里竹海等自然人文景观。巴渝第一大平坝——梁平坝子,沃野千里、碧田万顷。四面青山下,蜀东鱼米乡;千家竹叶翠,百里柚花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春早、秋短夏长、初夏多雨、无霜期长。梁平区是中国名柚之乡、中国寿竹之乡。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天然竹海——百里竹海,“全国三大名柚之一”的梁平柚,被誉为“茶中瑰宝”的梁平甜茶。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梁平区自古为交通南北、东出西进的陆路要道,境内渝万高铁、达万铁路、沪蓉高速、张南高速、G318国道、G243国道等陆路干线交汇。202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71578万元。 +
武隆区隶属重庆市,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东经107°14'~108°05',北纬29°02'~29°40',地处重庆市东南部乌江下游,武陵山和大娄山峡谷地带。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喀斯特芙蓉洞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生三桥。截至2021年,武隆区幅员面积2901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10个镇、12个乡,2022年末,武隆区户籍总人口404429人,常住人口35.76万人。有汉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13个民族。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2021年12月29日,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23年10月,入选2023年重庆市营商环境标杆城市。2023年,武隆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3.46亿元,同比增长5.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18亿元,同比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04.30亿元,同比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135.98亿元,同比增长5.1% 。 +
永川区,重庆市市辖区,位于长江上游北岸、重庆西部,因三河汇碧形如篆文“永”字、山型如“川”字而得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节点、重庆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全区幅员面积1576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3月,辖7个街道、16个镇。截至2023年末,永川区常住人口114.7万人。大历十一年(776年),置县。1992年,建市。2006年,设区。中心城区加速由“双八十”向“双百”迈进。永川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拥有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是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职教基地。2023年,永川区地区生产总值128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 +
江北区,隶属于重庆市,是重庆主城核心区之一。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之北,自西向东呈长条形带状分布。1955年,重庆市区划调整,更名为江北区。江北区下辖9个街道、3个镇,幅员面积为220.77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江北区常住人口92.58万(第七次人口普查)。江北区获得过“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城市人民获得感范例奖”、第四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区等荣誉称号。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2023年10月,入选2023年重庆市营商环境标杆城市。11月,被国务院食安委办公室授予“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2023年,江北区地区生产总值174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7%,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440.9亿元、1301.8亿元,分别增长3.8%、9.7%、5.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1:25.3:74.6。 +
江津区,隶属重庆市,位于重庆市西南部,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始建于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是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江津区东邻巴南区、綦江区,南界贵州省习水县,西接永川区、四川省合江县,北靠璧山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幅员面积3200.44平方公里,下辖5个街道、25个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江津区常住人口135.96万人。2020年,江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9%。2021年,江津区地区生产总值1258.0亿元,比上年增长8.4%。2022年,江津区地区生产总值1330.02亿元,比上年增长3.2%。2023年,江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1.6亿元,比上年增长7.0%。江津区为“中国生态硒城”,先后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等荣誉称号。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2019年12月6日,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2020年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 +
沙坪坝区是重庆主城区之一、重庆主城都市区之一,位于重庆市西南部。沙坪坝区自周朝巴国属地起,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于一炉,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祥地;是重庆市科教文化区,重庆大学城位于沙坪坝区西部。截至2020年12月,沙坪坝区辖21个街道、5个镇;幅员面积约396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沙坪坝区常住人口1447345人。沙坪坝区先后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市抗洪救灾工作先进集体”、“首批全国文化旅游胜地”等荣誉称号。2020年11月,沙坪坝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区。2023年,沙坪坝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3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336.7亿元,比上年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796.9亿元,比上年增长4.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0.5∶29.6∶69.9。 +
涪陵区是重庆市辖区之一,地处重庆市中部、三峡库区腹地,扼长江、乌江交汇要冲,历来有川东南门户之称。经济上处于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乌江干流开发区、武陵山扶贫开发区的结合部,有承东启西和沿长江、乌江辐射的战略地位,是重庆主城都市区重要战略支点城市、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城市、成渝经济区东部中心城市。幅员面积2942.36平方公里,辖11个街道、14个镇、2个乡。2022年涪陵区常住人口111.52万人。涪陵二字取自“涪水之滨,巴王之陵”。春秋战国时曾为巴国国都,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置枳县。1997年3月,原四川省涪陵市、并入重庆直辖市。12月,撤销原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特产主要有涪陵榨菜、涪陵红心萝卜、涪陵油醪糟等;名胜景点主要有白鹤梁、武陵山大裂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木花谷、816地下核工程、美心红酒小镇等。涪陵区以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和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而闻名。获评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卫生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23年,涪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26.4亿元,增长8%。 +
渝中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大都市区,属重庆主城九区之一。地处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地带,由于两江环抱,形似半岛,又名渝中半岛。渝中区作为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贸流通中心,别称“山城”、“江城”,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以及红岩精神在此发源。渝中区幅员面积23.24平方千米(陆地面积20.08平方千米),下辖11个街道。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渝中区常住人口588717人。渝中区是全国文明城区,获得过“中国爱心城市”、“市级环保模范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等荣誉称号。2020年6月,经中央依法治国委入选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渝中是重庆的“母城”。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100年解放碑,积淀了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蕴,孕育了重庆的“根”和“源”,浓缩了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精华,展现着“老重庆底片、新重庆客厅”的魅力神韵,在老重庆人心中“到渝中就是进城”。2020年,渝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8.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地均GDP产出67.7亿元/平方公里,位居全市第一。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517.7亿元,增长6.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391.4亿元,增长6.5%。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1560.91亿元。 +
渝北区,重庆市辖区,属重庆主城区、重庆大都市区,地处重庆市西北部。东邻长寿区、南与江北区毗邻,同巴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隔江相望,西连北碚区、合川区,北接华蓥市、邻水县,总面积1452.0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渝北区下辖19个街道、11个镇。截至2023年末,渝北区常住人口225.79万人,比上年增加0.37万人。渝北区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无偿献血先进市、全国质量强区示范城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2023年,渝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2.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 +
潼南区,隶属重庆市,位于重庆西北部、渝西地区,是成渝新型工业基地、渝西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西部绿色菜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板块,是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区和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潼南属盆地浅丘地貌,地势平坦,海拔高度300—450米;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总面积1583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潼南区常住人口68.11万人。截至2023年6月,潼南区辖3个街道、20个镇,区人民政府驻桂林街道兴潼大道120号。潼南区地域,公元373年(东晋宁康元年)建制设县,1912年设东安县,1914年,因地处潼川府之南更名为潼南县,1958年,潼南属绵阳专区。1976年1月,潼南改隶江津地区,1997年,潼南隶属重庆直辖市。2015年6月27日,潼南撤县设区,诞生了杨闇公、杨尚昆、杨白冰等时代伟人,孕育了陈抟、吕大器、廖静秋等历史文化名人。潼南区有大佛寺景区、双江古镇、陈抟故里景区等人文景点。拥有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潼南是川渝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有渝遂铁路、渝遂高速公路、潼荣高速公路和合川—安岳高速公路,246国道、319国道、351国道线穿境而过。2017年7月14日,潼南区被命名国家卫生城市。2022年10月14日,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2022年,潼南区地区生产总值558.51亿元,增长3%。 +
璧山区隶属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西部、重庆大都市区内。唐至德二年设立建制,因境内“山出白石,明润如璧”而得名。2014年撤县设区。璧山区下辖6个街道、9个镇,幅员面积914.55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区常住人口756022人(第七次人口普查)。璧山区获得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纳税服务示范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国家卫生区、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2019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荣誉称号。2021年,璧山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74.54亿元,同比增长10.4%。2022年,璧山区地区生产总值92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6%。 +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隶属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南岸、重庆东部、三峡库区腹心,是以古代巴人为主体,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的土家族栖息地之一。东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南临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靠重庆市丰都县,西北连重庆忠县,北与重庆市万州区接壤。总面积3014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石柱县下辖3个街道、17个镇、13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389001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第一批)、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2019年4月,重庆市政府批准石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2年,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209.07亿元,同比增长4.0%。 +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隶属重庆市。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外侧,为川渝东南重要门户。东临湖南省龙山县、保靖县、花垣县,西南连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北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县总面积2462平方千米,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另有瑶族、侗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共30个民族。清代诗人章恺《至秀山》“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生动描绘了重庆市秀山自治县“一脚踏三省、三省共一城”的独特禀赋。秀山县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红色革命老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国文明城市县级提名城市、全国媒体融合改革试点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县。获得过“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等荣誉称号。拥有洪安古镇、川河盖、西街、凤凰山等国家4A级景区。2019中国西部百强县市。截至2023年末,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49.86万人。截至2021年10月,秀山县辖5个街道、18个镇、4个乡。县人民政府驻中和街道渝秀大道19号。2023年,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369.53亿元,同比增长6.4%。 +
綦江区,隶属重庆市。东邻南川区,西连江津区,南接贵州省习水县、桐梓县,北靠巴南区,总面积2748.27平方千米。2022年,綦江区户籍人口90.67万人。截至2022年10月,綦江区辖7个街道、24个镇。其中,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万盛街道、东林街道、万东镇、南桐镇、青年镇、关坝镇、丛林镇、金桥镇、石林镇、黑山镇。綦江区人民政府驻古南街道中山路1号。“綦江”之名来源于“古綦市”,江以綦名“綦江”,区以江名为“綦江区”。唐,分置隆阳县。夏,改为綦江县。1952年,綦江县划归重庆市。2011年,撤销万盛区、綦江县,成立重庆市綦江区。是重庆直辖市主城卫星城、区域性中心城市及渝黔合作战略支点、重庆市食品加工基地、重庆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要承接地和渝南黔北物资节点地区。2022年,綦江区地区生产总值770.79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48.7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38.38亿元,增长1.3%。2023年10月,入选2023年重庆市营商环境标杆城市。2023年,綦江区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5%。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2%。 +
荣昌区隶属重庆市,古称昌州,位于重庆西部、渝西地区,重庆、四川两省(直辖市)接壤处,是重庆西部门户,辐射渝西川东区域的中心城市;重庆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东靠大足区、永川区,西接四川内江隆昌,南邻四川泸州泸县,北与四川内江东兴区、四川资阳安岳县接壤。总面积1077平方千米;2023年末,常住人口66.02万。截至2022年10月,荣昌辖15个镇、6个街道,区政府驻昌元街道。荣昌区是重庆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因宋代诗句“天下海棠本无香,独昌州海棠香气扑鼻”故有“海棠香国”之称。唐乾元元年始建昌元县,并成为昌州府州治所在地;明洪武六年十二月,取“繁荣昌盛”之意得名荣昌;2015年6月,撤县设区。荣昌是“湖广填四川”重要聚集地,被誉为“客家文化活化石”。拥有荣昌折扇、荣昌陶器、荣昌夏布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就出“天下清官”喻茂坚、辛亥先驱张培爵、国画家陈子庄等名人;万灵古镇、安陶小镇等景点。荣昌区是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畜牧科技城,全国首个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畜牧科技论坛”定点举办地,拥有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和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等科研机构及高校。又引入粤港澳大湾区科创服务中心、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设立科研中心。2022年,荣昌区地区生产总值8173028万元,增长2.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22168元。 +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出渝达鄂、湘、黔的重要门户,素有“渝东南门户、湘黔咽喉”之称。酉阳县东邻湖南省龙山县,南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接壤,西与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隔江相望,西北与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正北与黔江区、湖北省咸丰、来凤县相连。至2017年底,酉阳县幅员面积5173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另有汉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共18个民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607338人。酉阳县获得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文明县城“、“中国绿色名县”、”市级生态县“、“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2019年国家卫生县”等荣誉称号。享有“世界青蒿之乡”的美誉。2020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2亿元,是2015年的1.7倍,年均增长4.6%。人均GDP提高至36962元,是2015年的1.8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9亿元,是2015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8%。实现进出口总额3.7亿美元,是2015年的1.3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2亿元,年均增长9.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74元,是2015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5%。存款余额261.3亿元,比2015年增长56.8%,年均增长9.4%。 +
铜梁区,隶属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地区、 重庆市西部、重庆主城都市区,西南靠大足区,东北连合川区,南接永川区,西北邻潼南区,东南毗邻璧山区。至2019年底,铜梁区下辖辖23个镇、5个街道,幅员面积1340.47平方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铜梁区常住人口685729人。铜梁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邱少云的故乡和铜梁龙灯的发祥地。获得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外派劳务基地、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国家首批园林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2022年,铜梁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3.63亿元。2023年,铜梁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37亿元,增长6.3% 。 +
长寿区隶属重庆市,位于重庆市境中部,是首批国家级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化工基地、重庆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东南与涪陵区接壤,西南与渝北区、巴南区为邻,东北接垫江县,西北与四川省邻水县相接。总面积1423.6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长寿区常住人口68.75万人。建成区面积超过69.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9.9%,有27家世界500强。截至2023年6月,辖7个街道、12个镇,区政府驻凤城街道桃源大道13号。长寿区古属巴国枳邑,蜀汉首置常安县,唐代设乐温县,因其“东北有长寿山,居其下者,人多寿考”而得名,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置长寿县,2001年,撤县设长寿区。有秦代女实业家巴寡妇清、宋代理学大家谯定、现代武侠小说开山鼻祖李寿民等名人。境内长寿湖、长寿古镇、长寿菩提山均获评国家AAAA级景区,同时入选重庆十大旅游度假区。长寿区处重庆同城化发展先行区,长寿城区位于重庆主城以东沿江下游,紧依两江新区,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和重庆北站60公里,万吨级船队常年可通江达海,渝怀、渝利、渝万铁路和渝宜、长涪、三环高速交织交汇,是重庆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2022年,长寿区地区生产总值9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4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565.1亿元,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289.2亿元,增长2.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0:61.5:3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3万元。 +